刘锡山 官方网站

http://lxs.zxart.cn/

刘锡山

刘锡山

粉丝:20185

作品总数:16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刘锡山,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职于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画院高级画师、艺术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的书法艺术》等。另有原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与著名书法家刘锡山一起感受王羲之的魅力

 

 




刘锡山教授


 

游目帖

 

王羲之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代大家,其成就既是对其身前三千年的书法艺术的继承,又是对其身后近两千年书法艺术的奠基,把握了王羲之,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中国的书法艺术。96日,本报与山东省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大众讲坛邀请来山东省美术馆原副馆长、著名书法家刘锡山教授,作了题为《书圣王羲之》的报告。我们摘编整理了讲座的部分内容,以期与读者一起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编者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是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人。约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他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的惯例,开始仕宦生涯,先是秘书郎起家,后来任征西参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职。官职不高,政绩不殊,也没有兴趣,所以永和十一年(355)辞官,开始悠游山水。因为王羲之像当时的大多数贵族一样,长期服食药石散,最后是中毒而死。王羲之的人生成就,是他写的字,即后人称谓的书法。

 

以才、情、性、貌为审美评判标准的魏晋风度,促生了飘逸玄远和绮丽繁华的艺术追求,顾恺之等是绘画领域的代表,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

 

王羲之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人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个性的同时,开始追求形式的妍美。文学、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冲破传统的樊篱,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新境界。以才、情、性、貌为审美评判标准的魏晋风度,促生了飘逸玄远和绮丽繁华的艺术追求,顾恺之等是绘画领域的代表,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

 

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在精研张芝、钟繇书体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变古制今,末年更妙,成为东晋末年书坛的旗手。他的儿子王献之早熟,趁势而起,风流倜傥,恃才傲物,书风较羲之更加妍媚,可惜英年早逝。由于羊欣、薄绍之等人的鼓荡和弘扬,在东晋末年和南朝宋,大约一百四十年间,王献之的书风笼罩书坛,形成了世人但知小王而不复知大王的局面。

 

到南朝梁时,情况有了突变,关键人物是梁武帝萧衍。这位皇帝善书善鉴。他认为献之不如羲之质朴。他广泛收辑王羲之的书法,曾下令殷铁石,用集王羲之字的方法,推行周兴嗣奉旨新制的《千字文》,作为识字习字蒙书。又令人钩摹王书赐给大臣和子弟学习。从而普及了王羲之书法。他说: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这样,王羲之的书法成了半个中国——南朝的时调。

 

推崇王书最烈,将王羲之推上书圣地位的,是唐太宗。唐太宗文武兼备,对王羲之书法心慕手追。由他编纂的《晋书》专为王羲之立传,并亲作赞词,赞词中历数各家之短,独颂王羲之。

 

遵照唐太宗的书定一尊的旨意,鉴赏家李嗣真对前代书家进行了总结,将钟、张、羲、献四人的书法称为神合契匠,冥运天矩旷代绝作。尤其推崇王羲之是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至此,王羲之在历史上首获了书圣之誉。他的光环进一步在全中国辉耀。

 

到了宋代,北宋太宗赵光义出内府法书,命人编《淳化阁帖》,全书十卷,二王书法占了五卷。从此朝野倾动,刻帖成风,直贯元、明、清各代,形成天下无处非王书的盛况。

 

毛泽东曾说过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书圣王羲之经历一千七百多年,彪炳书史,可称千古一帝

 

从皇帝亲王到达官显贵,从高人逸士到平民百姓,从硕儒文豪到佛徒道士,从华夏大地到亚裔邻国,到处都可看到王羲之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要问王羲之一生中写过多少书作?谁也无法回答。因为,大量的作品在1600年间的朝代更迭、战乱兵燹中散失销毁,也有不少优秀作品被崇拜者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

 

后代的人们,只能在前人著录、整辑、考证的基础上,将那些流传有绪的钩摹本、刻帖,作为研究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根据。其中著名的有以下几种:

 

《丧乱帖》《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本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僧权即南朝梁的鉴赏家徐僧权。《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小字押署。即南朝梁的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在日本的《孔侍中帖》相同,中间一玺正中,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737-806)内府所藏。延历敕定是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781年。日本学者考订《丧乱帖》和《孔侍中帖》是《东大寺献物账》中著录的。此《献物账》是日本圣武天皇(701-756)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账目。圣武卒于公元756年,那么,这两帖传到日本时至少在756年以前,摹拓自更在前,估计可能在唐武则天大周朝左右。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1300多年,视为国宝。1934年后,此贴的墨迹照片才传回中国,令国人大吃一惊:原来王书如此雄强,正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鉴赏家孙过庭所说情深调合的书作。《姨母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中的第一帖。武则天大周万岁通天二年四月,凤阁侍郎石泉王公方庆(即晋丞相王导十世孙),应大周金轮皇帝武则天之命,进献累代祖父书迹。后不欲夺志,遂尽模写留内,其本加宝饰锦缋,归还王氏。真迹退还给王方庆后,不见流传。而经过1300多年流传下来的是现存七人十帖摹本一卷。开卷即王羲之的《姨母帖》和《初月帖》。

 

唐摹王羲之帖,不论是现存的或已佚的,能够确证为唐代所摹的已然不易得。如可证在唐代谁原藏、谁摹拓、何年何月,一一可考的,除了这《姨母帖》、《初月帖》等帖一卷外,恐怕是绝无仅有了。

 

《万岁通天帖》虽有本有源、有根有据,但在流传过程中,却一直受到轻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确实是摹本。清代的乾隆皇帝好书画而不善鉴赏,视该帖为一般摹本,不列入《三希堂》,放在一旁,失火时,又差一点被烧掉。现在帖上仍有被烟熏的痕迹。民国期间,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盗走一大批珍宝字画,运至伪满沈阳,日本投降时这批宝物遭抢。一小部分被当时吉林省主席郑洞国购得。1954年郑洞国捐献给沈阳博物馆,《万岁通天帖》正在其中。

 

《游目帖》又称《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诸奇帖》,曾收录于《十七帖》、《淳化阁帖》。宋、明两朝在民间流传,清乾隆十二年入内府,录入《石渠宝笈》,并刻入《三希堂法帖》。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流入日本广岛,为安达万藏所藏。1945年毁于美军对广岛的原子弹轰炸。

 

去年(2007)由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二玄社合作,以1934年按照原大珂罗版的黑白印刷品和相关资料,采用新科技,成功地再现了《游目帖》的原貌。这是可喜可贺的书坛佳话。

 

1958年以后,在南京、镇江等地出土了五块墓志,在沉寂的书法界引起了震荡。其中,《王兴之夫妇墓志》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兰亭》论辩

 

大家注意到,我在介绍王羲之书法作品时没有提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这是因为在一千多年来,围绕着这一书迹,主真者和主伪者聚讼不断。

 

1958年以后,在南京、镇江等地出土了不少墓志。其中,有五块墓志,属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至穆帝升平元年(358)的时间段,正当王羲之的壮年和暮年。这些墓志的出土引起了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注意,并在沉寂的书法界也引起了震荡,特别是《王兴之夫妇墓志》的出土引发了一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兰亭》论辩。

 

挑起这个论辩的是赫赫有名的学界领袖郭沫若。

 

1965522日,由郭沫若署名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先后在《文物》和《光明日报》上发表。郭文所说的王、谢即王兴之和谢鲲。王兴之是王彬的儿子,是王羲之的叔兄弟。谢鲲是风流宰相谢安的伯父,是王羲之叔父王廙、王彬的同龄人。他们的墓志字迹均为刀凿的隶书体,与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完全不一样。因此,郭沫若认为《兰亭序》的可靠性问题便不能不重新提出来。经过一番考证,郭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从而进一步认定,现存王羲之的草书,是否都是王羲之的书迹,还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郭沫若说:我乐于肯定:《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依托。智永是王氏一门的七世孙,为陈代永欣寺大和尚。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唐宋以来即有异议,到了清代,学者阮元、李文田和包世臣等明确地提出来了。但都缺乏佐证。现在有王、谢墓志佐证了,郭认为李文田的预言可以说已经实现了一半。我很相信,在南京或其近境的地下,将来很可能有王羲之真迹出土,使李的预言能得到全面地实现

 

郭沫若的依托说,不仅直接指向了《兰亭序》的不真,而且还意味着凡属唐摹宋刻王羲之的书迹皆为伪,由此对汉魏两晋六百年的书史提出了异议,六朝到隋唐以下的书史、书评也受到了冲击。

 

郭沫若的文章事关重大,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但由于当时正在进行四清运动,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又鉴于郭在政治界和学术界的地位,一时学界失语。

 

但仍有人大胆提出驳议,南京市文史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经毛泽东主席批准而发表。高二适引证有关文献资料和法帖书迹,从郭沫若到李文田、包世臣,一一驳议,认为《兰亭序》文章真,书法亦真,经过唐太宗的玄鉴和专家的鉴定,是流传有绪、千年共仰的冠绝古今的书法真迹,这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文字整理杨晓珍